发布时间:2025-10-15 17:01:10    次浏览
西安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自古就有“西有罗马,东有长安”之美称。中国历史上的周、秦、汉、唐四大王朝都曾建都于此,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许多超高超大的建筑物开始“涌入”老城,出现了交通拥挤、人口密度过高等诸多“城市病”。目前老城内超过控制高度34米的高层建筑已达到数十栋。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使西安老城遭到破坏,建筑风格混乱、人口密度过大,造成了“有墙无城,有墙无市”的现状。有数据显示,西安老城区平均每平方公里约四万人,是一般城市人口密度的四倍。 老城改造随着我省城市建设的加快发展,越来越多的老城区面临改造,副省长潘连生日前指出,老城区改造拆迁安置一定要实现“两好”目标,让群众满意。他强调,老城区是一座城市之根、文脉之本,也是风貌特色之基。所以,城市发展和市政建设在对待老城区改造时要特别慎重,要坚持“一条原则、三个要求”。一条原则:即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竞争力。三个要求:一是实行“三控制三增加”,即在老城区严格控制规划审批、严格控制超高层建筑、严格控制房地产开发。腾出的空间主要应增加休闲场地、增加生态绿地、增加公共服务设施,使市民得到更多实惠;二是拆迁安置工作要坚持按国家政策办事,努力为民造福,实现“两好”目标:即群众搬迁后居住条件要比原来好,安置后生活要比原来好;三是要严格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小区、街巷和古建筑,力戒大拆大建。 规划初步设想将城市空间发展结构分为中心发展区、顺城旅游服务区、城市功能发展区和入城区。中心发展区以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为轴线,钟楼、鼓楼和城楼为标志,区内以延续彰显老城整体形象为主。顺城旅游服务区为顺城巷及周边区域,主要发展观光旅游,缓和中心发展区的压力,构建和城墙的互动模式。城市功能发展区位于中心发展区和顺城旅游区之间,保留原有城市功能,以确保城市历史文脉传承并提供老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入城区以城楼、护城河、环城公园及影响入城转换质量的区域为范围,其中以东、西、南、北门及朱雀门为标志,提供绕、进城交通转换和停车、旅游相关的服务设施。同时,通过对交通系统的改善、文物古迹的保护、生态环境的改善、人口控制、建筑形象规划和通视走廊控制等多项举措,降低人口和建筑密度,改善老城环境,打造人文化、生态化西安,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皇城复兴 西安市西大街新貌在西安旧城改造的宏大计划中,有一个西安“皇城复兴计划”。位于西安老城区的市政府行政机构将向北郊方向迁移,建成新城区,而旧城区则成为旅游观光区。在2月的市人大会议上,西安市市长孙清云再三表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他高度强调:“西安将启动'皇城复兴计划'……这将是考验政府能力的系统工程。” 同时,西安市委也首次以白皮书形式对外发布《西安实现国际化、人文化、市场化、生态化战略目标》,重点着墨“皇城复兴”。唐皇城复兴主要是针对西安老城区(唐皇城和宫城)约五分之四面积加上大明宫在内区域拟定的长远规划,规划最长时间达五十年。古唐皇城位于今西安内南城区西部,宫城位于西北部,两者面积约为9.41平方公里。配合“皇城复兴”计划的实施,西安将实施“古新分治”,规划内容主要根据老城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及经济、社会形态,结合商业、科技、旅游,保护及恢复传统街区,进行城市改造,把城市空间发展结构分为中心发展区、顺城旅游服务区、城市功能发展区和入城区。同时,与“古城”保持一定的间隔,集中建设“新城”,以承接从“古城”转移出来的部分功能,重组和完善西安城市功能体系。根据规划,若干年后,“皇城”(老城区)内人口密度将大幅下降,取缔部分高层建筑,城市交通将以步行为主,辅以轻便简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电瓶车、马车等交通工具。城市建筑主色调将恢复到灰色、土黄、赭石等“素”色,城市风格将以唐风为主,同时保留明清、民国时期的优秀建筑。主要发展观光旅游,构建互动模式。而四大区成为老城的发展主干,行政、交通、居住功能将是弱化,而旅游观光、文化交流功能则是加强。目的只有一个,还原西安历史古都风貌,重振盛唐风采。再造新城 西安市西大街新貌按照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宝通的说法,实践计划的最大难度恰恰就在于进一步的大量人口迁移,再造一个新城势必先行。新城总规划面积为129平方公里,计划用30年时间建成。新城位于西安市浐河、灞河、渭河之间。由于浐、灞、渭处西安的市郊,新城将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都市生态区,且形成水在城中,城在水旁的优美景观。浐灞新城的建立也将直接改变西安干燥多土的自然状况。新城设想是作为西安的生态平衡区,建设大绿大水,承担西安的“绿肺”功能。同时解决西安市三条河流的防汛、水利和污染问题。 而为了能使将来老城人口顺利迁移,浐灞委员会已经成立。据委员会主任王军介绍,未来的浐灞新城将能容纳90万人口,“不建工厂,只做居住地使用”。其实,即使在新城里依然蕴藏着大量古遗迹,包括半坡、隋灞桥、广运潭、灞陵、杜陵。隋灞桥是隋朝建成,是迄今保存完好的河桥,广运潭是唐代的漕运中心,灞陵和杜陵分别是汉文帝和汉宣帝的陵墓。据介绍,目前浐灞新城一期已经开始了广运潭的建设,所需资金达10亿元,建设周期为8年,做出一个20000亩的非常优美的水域---包括岛、半岛和树林,水域面积将超过西湖。同时,西安市已经确定将新建的东三环和陇海线和西康线铁路,以及绕城高速、西潼高速、西禹高速三条高速公路修建经过新城。 新城的运作模式将不同于传统开发区。传统的运作模式是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在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高度垄断的前提下,采取投融资模式、企业参与策划的招商引资模式、通过招商引资联合进行土地整理的办法、引进社会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特许授权企业进行公共产品投资的回报模式。这次市政府对土地征用进行了创新:只征建设用地,大量的生态绿化用地采取不改变土地性质和用途,只改变土地种植结构,鼓励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办法来进行生态建设,逐步把一部分农民变为都市农民。如此一是压缩了征地规模,二提高了征地的效益,三是让农民得到了实惠。庞大的造城计划,计划资金500亿元,而且建设新城的资金基本上不采用市财政投资。据透露,新城的融资计划已与国家开发银行、中行、建行以及信托公司达成银企战略合作,金融机构将提供170亿的贷款。公共设施的合作也是采取BOT、TOT等不同投资方式与内外资本接洽。 为了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西安政府下大力气进行老城改造,制定“唐皇城复兴”规划,加大对文物古迹、历史街区和传统民居的保护力度。西安市计划对已建好的高层建筑和不符合老城风格的建筑进行逐步改造和拆迁,到2055年左右,城墙以内建筑物高度最终控制在24米以内。与此同时,到2025年,老城内部人口将从2005年的40万降低到20万,建筑密度从47%降低到24%以下。未来的西安,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古城区与新城区各展风采,向世人展示西安“人文之都”的魅力。 西安市西大街新貌长安遗韵 千年不息西安是幸运的。周、秦、汉、唐都将都城遗址留给了西安。尽管现在只剩下一些高台殿基和残壁断垣,但它们毕竟真实地存在了几千年。这些残留至今的遗址虽然没有生命,却见证了西安这座古城的重要历史。漫步这些遗址,假如您用心去聆听,去感受,那千年的历史风尘就会展现眼前。汉长安城遗址里的那些古道,也许会传来嗒嗒的马蹄声,很有可能就是皇帝的车马迎面而来。唐大明宫遗址里,数不清的夯土台高低不一,错落有致,这里面有唐太宗召见李白论世事的金銮殿,有白居易工作过的翰林院……当你看到含元殿那巨大的夯土台时,你完全可以想象当年“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世华章。 西安这座古城,也常会给人时空错乱的感觉,周围到处是古迹,到处是遗址,到处是千年的约会。四方城就像是四个乐章,自己演绎着动听的沉默。只有在夜里,在古城墙宁谧的黑暗里,才会听到历史长河汩汩的水声,周秦雄风、汉唐遗韵至今仍在周围流淌。一些历史的“当事人”至今还健在。秦兵马俑如同当红明星一样,也坐起了飞机、也出了国。出国展览时,外国媒体风趣地说:“等待参观的队伍好像秦始皇修建的万里长城那么长!”生活离不开历史的恩赐。周王朝时就有了假发、有了澡堂;秦始皇时就修了最早的“高速公路”;现代人使用的名片、贺卡也就是由秦汉时的谒、刺演变而来;使用的痒痒挠相传也源自秦始皇时期,不过那个时候名字很雅,叫如意,如意,如人之意!就连公共厕所也是起自于汉代;中华民族的诸多节日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及除夕等,皆始创于汉代。 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主体是汉族,我们所书写的汉字,交谈着的汉语,都与这个王朝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联。一个“汉”字,早已融化在亿万炎黄子孙的血脉里,成为一个民族最为醒目的图腾……作为世界四大古都之一,西安与世界上的开罗、雅典、罗马三大古都相比,也具有惟一性。今日西安的人还是中国人。乐可锡说,西安历史的辉煌可提供两点启示:一、它必须是开放的,无论是汉还是唐,它的文化都是开放的,都是包容的。这种开放也包括观念、制度等等的开放。 从司马相如《上林》、《子虚》二赋中,就可领略到汉代文豪们“苞括宇宙,总览人物”的大气象;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我们会读出“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博大胸怀;唐玄奘不畏艰难、远行取经的精神,体现了华夏民族文化中热心汲取外来文明的积极一面,因此成为中国古代留学活动中最伟大的代表。还是那首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因为有了开放才有了汉唐盛世,才有了中华民族的辉煌与鼎盛。 二、它要善于发挥历史上积淀的东西的优势。如汉承秦制,唐代也是继承了历代王朝在西安的各种优秀的元素,方得以成为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西安,这座千年都城,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和文化。千百年来,这样一个地位从未受到过任何的挑战和否定,而且从发展的眼光看,西安历史文化的魅力会更加明显。西安不仅是陕西的西安,更是中国的西安、世界的西安。中国在事实上已经出现了三大象征:政治的象征———北京;经济的象征———上海;文化的象征———西安。在中国的诸多城市中,只有西安才能承载这样的历史重任。三足鼎立,西安三分有其一。山雨欲来风满楼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已经到来,西安如何乘势而上,西安路在何方?历史的辉煌如在昨日,三千万父老乡亲的目光默默期待,西安,你这座千年古都,怎样才能重新拾起昔日的梦想与光荣? 曾和长安并称的罗马城,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漫步罗马,你会发现,超过8层的现代建筑已属稀有。整个古城就像一个博物馆城,城中遍布着古城废墟、雄伟的建筑、迷人的雕刻与绘画以及众多反映古罗马风貌的历史古迹。在罗马,当地的导游会自豪地说:“罗马有六百万人,其中三百万是和我们一样的人,还有三百万是散落在罗马城内各个角落的雕塑。”罗马人甚至夸张地认为:“罗马根本不用点灯,因为文明之光已足够将整个城市照亮。”当年的日本,曾是中国的“小学生”,但是现在日本人却骄傲地说:“要想看唐代的长安,请到日本来!”因为日本的很多建筑、文化都真实地保留着唐代的风采。文化遗产的保护似乎并没有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值得欣慰的是,周丰镐、秦阿房宫、汉长安城、唐大明宫四大遗址,在建国之初就被纳入了规划。在108平方公里这样大的范围内没有安排基本建设项目,四大遗址才赖以保存至今。建筑规划大师吴良镛先生曾对西安市规划局的工作人员讲,你们不但要知道什么地方应该盖房子,还要知道什么地方不应该盖房子。 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世界各国对西安古城的保护充满期待,都希望这座古城能创出一条文化遗产保护的“西安模式”,给世界提供更多的经验和模式。一个城市复兴计划已经拉开了大幕……皇城复兴 一盘正下的棋西安的优势资源就是“吃祖宗饭”,唐大明宫保管所的负责人曾和记者开玩笑说,他们私下里刻闲章娱乐,内容就是三个字———“守宫人”。这个“宫”就是西安的特色。历史上的辉煌以及深刻的历史教训,使这座城市深刻地认识到:西安的国际竞争力和魅力、西安的未来发展必须以保护、挖掘、展示西安的历史文化遗产为主要手段。西安的个性就是在于它是世界历史文化名城,西安重新辉煌的基础就是丰富的文化遗产。 一项名叫“皇城复兴”的计划正在西安启动。该计划主要是针对西安老城区(唐皇城和宫城)约五分之四面积加上大明宫区域在内拟定的长远规划,主要是根据老城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及经济、社会形态,结合商业、科技、旅游,保护及恢复传统街区,进行城市改造,还原西安历史古都风貌,重振盛唐雄风。为了实施“皇城复兴”计划,西安市的行政中心也将迁出古城,进行北迁。这绝对是一项大手笔的举动。老城内将通过减房、减车、减人口的方法逐步恢复和再现古都风貌,并采取很多措施,挖掘、展示西安古城的隐性文化资源。“我们的目的就是要让空气里的每一个因子都浸满历史和文化的味道!”西安市政府一工作人员如是说。 从国际趋势看,文化上的竞争也将是国家间最高层次的竞争,西安任重而道远。因此,我们更倾向于将“皇城复兴”计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就像奈良之于日本、罗马之于意大利。因为,西安并不仅仅属于西安自己。据了解,这将是自唐代以来,西安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复兴活动。事实证明,西安将以“文化复兴”带动城市的“全面复兴”,并将以西安这座城市所固有的开放、大气、包容、智慧大踏步走向世界。世界对这座千年帝都的重新崛起充满着期待。它的重新辉煌将是世界之幸,人类之幸,因为西安,本就是人类的财富。广告栏 三秦文化网公众平台声明以上内容并不反映或代表三秦文化之意见及观点,转发及引用请自行核实或抉择。本平台所有影音图文,都各自注明来源及作者,请重编录用者注明出处及作者,以尊重其著作劳动,否则将被视作侵权。三秦文化网sanqinwenhuawang陕 西 传 统 文 化 的 传 播 平 台【微信号】sanqinwenhua三秦文化网请点击下图放大——长按下图——识别图中二维码,然后点击关注,每天都能看正能量精采文章 !我们至力于为大家提供一个全免费的专业高质量平台!↑↑↑长按二维码,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下一篇:三秦文化网—让全球人了解陕西,让陕西人热爱家乡